bann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集团要闻

更多的矿产资源应该从300米、500米乃至上千米以下寻找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05-09-21 浏览次数:247
    近日,一项"已被生产部门实践并成为找矿指导思想"的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涂光炽院士领衔主持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通过贵州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评审。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寻找基本仍在地下300米左右。根据超大型矿床的找矿思路,更多的矿产资源应该从300米、500米乃至上千米以下寻找,"攻深找盲"潜力巨大,这里才是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体系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产资源面临严峻挑战,矿产资源的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高达20%。按现在的发展速度预测,未来十年中2/3主要矿种不能满足需要,15种支柱性大宗矿产将有一半缺口。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对多种矿产的需求将增加一倍,对大多数矿产品需求量将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一些传统优势矿产,如钨、锑、锡将失去优势。很多老矿山由于资源枯竭,已经或即将闭坑。同时,"四矿"问题(矿业、矿山、矿工、矿城)也很严重。 
    面对矿产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体系。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教授多次提出,解决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寻找出更多的超大型矿床(所谓超大型矿床是指矿产资源储量在国家标准大型矿床储量五倍以上的矿床)。由于超大型矿床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因此深受地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据悉,1992年,科技部正式将名为"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列为当年攀登计划A-30。在首席科学家涂光炽院士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国内17个相关单位的60余位科技人员较为系统地在国内主要矿产资源省区开展研究。 
    项目主要承担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瑞忠研究员介绍:10余年来,该项目深入剖析了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湖南柿竹园、广西大厂、云南金顶四个重要的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机制;揭示了元素超常富集形成超大型矿床的若干关键控制因素;系统地总结了超大型矿床的全球背景;为立足国内寻找超大型矿床提出了六个新的成矿域。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中提出的国内寻找矿产资源应向地表深部开展的"攻深找盲"思路为生产部门指明了找矿方向。 
    同时,这一研究成就的重要性还在于系统揭示了我国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提出在克拉通边缘、铅同位素急变带、地壳厚度急变带、碳酸盐岩向碎屑岩过渡带等部位是形成超大型矿床的最重要场所;发现元古宙和中生代是中国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发现超大型金属矿床的矿化类型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指出寻找超大型金属矿床,应特别注意斑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矿床和层控矿床。据介绍,科研人员与产业部门密切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仅在胶东夏甸金矿深部及外围预测,就获金工业储量超过10吨;在牟平宋家沟预测区,经验证发现了工业矿体,金储量也已超过10吨;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产业部门也获得了不菲的成效。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常印佛、李廷栋为首的专家组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是超大型矿床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矿床学、地球化学和区域成矿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国矿产资源寻找,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我国矿床学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