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30 浏览次数:1258

国民党原是一个组织松懈、成分复杂的团体,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军阀和政客。孙中山虽然有改造国民党的决心,但是除了廖仲恺、宋庆龄和何香凝等极少数党员外,并没有多少可以依靠的力量。这样,他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便不得不依靠加入了国民党的中共党员。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改进党务会议,指定包括共产党人陈独秀在内的九人为国民党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后来,孙中山又先后发布了《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在孙中山的指定下,一批共产党人还担任了国民党本部及某些地方支部的负责人,使国民党改组工作有了进展。1923年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来华,把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鲍罗廷是一个富有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的人,孙中山聘请他担任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又聘请为政治顾问),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10月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委任廖仲恺、胡汉民、谭平山(共产党员)等九人为委员,汪精卫、许崇智、李大钊等五人为候补委员,组成新的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负责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不久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孙中山、廖仲恺等排除了国民党内部的重重阻碍,坚持联俄、联共方针,积极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包括李大钊、张国焘、谭平山、瞿秋白和毛泽东等人。其中,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谭平山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有两项重大成果。政治上,通过了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因此,新三民主义就成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组织上,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和改组国民党使它革命化的各项具体办法,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否决了国民党右派提出的党员不得跨党的意见,确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可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大会还选举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李大钊、谭平山等共产党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各省、市的国民党党部也大部分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进行了改组。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就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