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是近年来黄金矿山企业在开发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的工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矿山生态修复未来15年的总体布局作出了规划。6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线上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了系统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
《规划》指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高原生态系统不稳定,超过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土地沙化加剧。应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科学开展天然林草恢复、退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人工草场建设等人工辅助措施。
黄河重点生态区水平衡问题突出,能源产业、农业、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加剧,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面大、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主攻方向应定位在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使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长江重点生态区矿产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对此应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
东北森林带长期高强度的森林资源采伐和农业开垦,导致森林、湿地等原生生态系统退化。下一步应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治理任务,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
北方防沙带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突出。应深入开展河湖修复、湿地恢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南方丘陵山地带矿山开采对山体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滑坡、山洪等灾害时有发生。对此应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总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提出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等基本原则,明确了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并细化了2020年底前、2021-2025年、2026-2035年等3个时间节点的重点任务。
按照规划的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将分别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规划》布局的9个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明确重点项目、实施区域、目标任务、具体举措以及投资估算、建设年限等,从而形成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的规划体系,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来抓好各项工程的实施,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