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专题报道)采金人 2020.05.21 云对话 | 回采率仅30% 政协委员王焰新建议实施“最严格”法治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2 浏览次数:2426

https://mp.weixin.qq.com/s/jV-IWIA6kJGKon7Lkf7BBg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黄金报社记者通过网络连线,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今年全国两会,王焰新递交了一份提案——《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法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王焰新(左)递交了一份提案。图为王焰新疫情期间检查防控工作。 

为了准备这份提案,王焰新开展了专题调研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他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践表明,我国要解决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资源过度开发问题,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能否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法治。何为资源节约?他说,就是全体公民自觉保护资源、坚决反对资源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有效配置资源,严控资源消耗,全面推行废物减量化、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

王焰新坦言,我国近年来消耗资源的种类、数量持续增长,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资源节约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完善的资源节约法律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存在固定的位阶,现有《循环经济促进法》尚难以发挥作为基本法的统领作用。同时,我国正值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变革的关键时期,现有《循环经济促进法》难以符合新的时代命题,相关配套立法和地方立法亟待完善。

2.缺少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未能有效产生治理效能。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资源的巨量消耗与惊人浪费现象并存。与世界50%的回采率相比,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的回采率仅为30%。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与消费国,2019年初级形态塑料表观消费量超过1亿吨,塑料制品表观消费量约8000万吨,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石油、煤炭等能源消耗和高达生活垃圾清运量约14%的塑料垃圾。

3.缺失完善的资源节约教育体系。我国公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习惯尚未普遍形成。王焰新用数据举例:仅2018年,全国快递业就分别消耗编织袋、塑料袋、封套、包装箱约53亿条、245亿、57亿和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可缠绕地球1077圈),在全民享受快递业务便利的同时,很少有人质疑这种消费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各类各级学校的资源节约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一项基于29省29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74%的大学生存在食物浪费行为,平均每人每餐食物浪费量达61.03克,每人每餐食物浪费率为12.13%。

基于上述资源浪费现象,王焰新从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是及早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法》。日本《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取得的显著治理成效值得借鉴。王焰新建议:一是将《循环经济促进法》修改、提升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法》,使其具有基本法的地位;二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定化,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反对资源浪费和资源过度开发的理念和基本原则,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各类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社会体制机制等;三是补充完善相关配套立法,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加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

其次是实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坚决反对浪费和过度开发资源,迫切要求制定并强力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在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形成覆盖全面、科学规范、最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再其次是实施“全民资源节约行动”。提高全民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是应对我国资源危机的长期策略。“全民资源节约行动”建议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实行网格化管理,覆盖全体公民,包括:资源节约知识的常态化宣传普及;设立国家“资源节约日”,除当日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外,倡议全国居民在晚上固定时段熄灯一个小时;实施“绿色快递行动”“绿色光盘行动”“绿色出行行动”“节水节电行动”“垃圾分类和废物资源化”行动等。

最后是构建资源节约教育和科研体系。王焰新认为,一是“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阶段全过程贯穿资源节约教育,通过知识传授、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研学等多种方式,把资源节约作为学生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把资源节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将中学《地理》课改为《自然》课,组织国内一流学者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在课程中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和法律知识传授与习惯养成;二是打造资源节约的高校样板,引导高校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适当整合、增加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学位点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供给。推动高校对大学生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激励高校开展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三是重点支持资源节约领域的科技研发和科普活动,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