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交易市场日渐做大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03-07-30 浏览次数:223
    从上海黄金交易所获悉,2003年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103.525吨,成交金额为96.51亿元。据该所有关人士介绍,上半年国内黄金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量明显增加,日均交易量为877.33公斤,与2002年运行的11月、12月日均成交量472.13公斤相比,增幅达到85.82%,同时,会员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108家会员中已有93家会员参与交易,占会员总数的86.11%,除8家商业银行刚刚获得从事黄金业务经营许可资格,未参与交易的会员由去年的19家降至7家。代理业务也不断扩大,今年新增代理客户177家,代理客户累计达到318家,代理业务买卖总量达到了44.99吨,占总交易量的21.73%。
  商业银行成为市场主体
  1至6月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类会员交易量为55.74吨,占交易所买卖总量的26.46%。商业银行不仅在交易旺季发挥了弥补市场供应缺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黄金交易淡季同样发挥了调节市场,改善供求关系的作用。在2至4月黄金饰品加工旺季,用金企业月净买入量为14305.33公斤,产金和冶炼企业净卖出量10045.67公斤,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通过寄售方式,弥补了供应不足,充分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产需供求得到较好衔接,实金需求得到满足,保证了首饰市场的供应,促进了黄金生产、流通、消费的健康有序发展。
  投资业务稳步增加
  从交割比的逐渐下降的情况看,非实金买卖的投资性交易在总交易量中的比重逐渐放大,实金需求旺季的1至4月份,每月的交割比大多在7成以上,3月份最高达到88.88%,但是进入5、6月份,交割比下降到不足5成,上半年累计交割比首次下降到7成以下。一些客户通过代理方式低买高卖,获得买卖差价,在进行投资性交易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投资收益。
  价格形成机制日趋完善
  今年以来,国内金价紧随国际金价起伏波动,差价不断缩小。上半年国内金价平均每克高于国际金价0.17元,幅度比2002年明显缩小,随着国内黄金市场与国际市场交易渠道的畅通,国内与国际金价已基本一致。国内黄金市场的需求主导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之间的差价方向,充分体现了市场力量、价格机制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共同作用,对此产金企业与用金企业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