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系列报道(上)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02-04-09 浏览次数:1650
     加入世贸组织,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我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我们——能走多远?  
——“走出去”系列报道(上) 
    油气“走出去”已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像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这样的题目,人们已经谈论了很久。
    绝大多数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国门是从劳务输出、技术合作开始的,而且效果不错。但到国外勘探开发矿产,却是失败多于成功。尚可说道的是石油。
    1995年,中国“丹池”号油轮由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油田装载近3万吨原油,安全抵达我国南宫港。这是我国第一次运回产自海外的原油。
    据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确立了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加快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1992年~1995年,该公司进行了各种合作的探索,开展了一些小项目;1996年~1999年,该公司开始收购成熟区块,参与开发项目;1999年8月30日,该公司在苏丹开采的原油首次出口,之后进入投资回收阶段。目前,该公司已拿到了一批效益比较好的石油合作项目,项目分布7个国家,公司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中东及北美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南美地区)正在形成。199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始酝酿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并成立了海外发展部专职负责此项工作。通过股权购买,该公司目前已成为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油田最大的股东。现已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新星石油公司,利用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款项,在科特迪瓦阿比让盆地开展了石油物探项目。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油气“走出去”已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望打破旧有的格局,当前海外石油份额储量已在4.46亿吨以上。这一数字,使我国石油储量的保障年限延长了3年。中国现已在海外建成1353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这几乎相当于我国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能。2000年,海外份额油产量已达600万吨。
    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政府支持.
    固体矿产“走出去”步履艰难,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钱打了水漂。但是,有勇气的企业一直都在尝试,其间不乏成功的例子。摸着石头过河走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开始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了。
    开到国外勘探开发固体矿产之先河的,是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1984年,该公司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谈判合资开采澳大利亚恰那铁矿。5年后,恰那铁矿建成,1990年正式投产,中方出资一亿美元,取得恰那铁矿40%的股份。那时正值国际市场铁矿石走俏,价格连续两年上涨20%,经济效益可观。
    1992年10月,原地矿部陕西地矿局与加纳恩考斯考矿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加纳东部恩考斯考地区1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金矿地质勘查工作。该项目利用我国政府向加纳提供的优惠贷款600万美元和加方匹配的600万美元开展矿山建设,建矿工作由中方负责。原陕西地矿局在加纳的“走出去”项目后来便一直坚持下来,而且据说效果不错。
    2001年业内人士看好的一条消息是:“云南地矿局地质专家赴老挝开展钾盐资源勘查工作。这标志着云南乃至国内地矿部门实施矿业‘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项目正式启动。”消息的内容是:为改变我国钾资源紧缺状况,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云南省地矿部门确定在老挝万象盆地开展钾盐详细勘查,首期建设年产一万吨钾盐的采、选、加工试验生产项目,最终建成年产100万吨的大型钾盐企业。在经历了种种的挫折之后,现在的云南省地勘局初尝“走出去”的喜悦。
    2002年3月11日,记者采访了云南地勘局局长李晓明,他向记者介绍了与老挝成功签订钾盐项目的过程。
    当时提出把老挝作为“走出去”的目标,有几方面的考虑。云南省区位优势明显,4000公里的边界线与3个国家接壤,很多云南当地人语言与老挝、泰国、越南都是相同的。老挝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迫切需要开发矿产资源,而且他们的矿产资源与我国的矿产资源正好形成互补。比如他们有很丰富的钾盐,而钾盐正是我国稀缺的资源。这个想法提出后,国土资源部和云南省政府都表示支持。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亲自为立项积极呼吁。2000年,国家拨款把这个项目作为国土资源部实施“走出去”的试点推出。2001年7月,中老正式签订中国去老挝勘探的协议,云南省也拨付了相应的资金。随即,云南地勘局组织了一支综合性队伍,全面进入老挝境内,对1970平方公里的老挝万象盆地进行综合地质考查,选定了7个远景区,经过对远景区的验证,找到了有工业价值的厚大矿体,依托这一资源,可以建成百万吨的氧化钾企业。
    下一步,云南地勘局将对矿区进行全面分析。
    有关科研单位正在加紧对矿石的加工技术、工艺进行试验。今年9月,要对研究成果进行确认。建立100万吨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云南地勘局钾盐项目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政府提供了2000万元的风险基金,同时为企业牵线搭桥。
    分析“走出去”的个案,其经验归纳起来有四条:国家为后盾,政府大力支持。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符合我国长期战略利益的资源开发“走出去”项目,得到了国家经贸委、计委、外交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发挥整体优势。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批综合实力强、管理严格、信誉好、国际贸易和项目经营经验丰富的国有大型企业成长起来,成为资源开发“走出去”的主体。他们能吃苦,有经验,有相对科技创新优势,这是他们能够成功的基础。在秘鲁老油田,中国公司能够集中一大批资深专家联合攻关,这一点,即使在西方大石油公司也不容易做到。善于利用自己的特点。云南善于利用地缘特点。2001年,宝钢针对中国缺铁富煤、巴西富铁缺煤的情况,与巴西CVRD公司签订了联合在巴西建厂的协议,该厂建成后可年产600万吨优质铁矿石,宝钢承诺协助该公司购买中国的煤矿。在“引进来”的过程中用心学习,掌握国际规则,熟悉矿业权市场运作,增强“走出去”的实力。
    学会从失败中学习
    1992年年底,首钢出资1.2亿美元购买秘鲁铁矿公司98%的股份,包括该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和680平方公里矿区范围内全部矿产资源的永久性勘探、开采和经营权,成为“走出去”的范例。
    2000年9月19日,本报刊登了一篇本报记者对首钢秘铁公司的采访。在那次采访中,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坦诚地谈了他们经历的风风雨雨。1993年,首钢秘铁公司正式运营。这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工人没有工资,第一年仅出产铁矿石280.3万吨。首钢人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恢复生产,一年后,产量猛增到510.2万吨,产品销售量达到500.8万吨。199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公司产品一度滞销。公同及时采取措施,遏制了生产经营下滑的势头,当年实现利润150.6万美元。回顾走过的路,首钢秘铁公司有条教训应当引以为戒。这就是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必须做到知己知彼。1993年首钢通过投标接受秘铁时,有两点疏忽:一是草率地与工会签订了保留原有过多超出法律规定的福利条款,秘鲁员工的福利待遇大大高出秘鲁国内平均水平,企业人工成本一度超过运营成本的1/3。二是买下了秘铁公司几乎全部的股份,虽然拥有了绝对的企业自主权,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加上秘鲁银行贷款利率高,加重了公司负担。当国际矿产品市场低迷,或者爆发地区性金融危机时,企业首当其冲要为此承担巨大风险。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我们真要把失败变成成功,是要认真总结教训的。专家认为,我国资源开发“走出去”的主要教训有:
    ——企业不够强。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固体矿山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投资能力弱。缺乏国外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尤其弱,与那些从上游到下游全面覆盖、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熟悉,外语不过关,缺乏既懂专业又懂跨国经营矿业的人才。
    ——矿产资源资源开发“走出去”的信息服务与支撑系统不完善。我国尚未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完善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也未大力开展海外地质调查以降低“走出去”的风险为企业铺路搭桥,更未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许多资源国派驻资源联络员。企业“走出去”没有信息支持,没有技术支撑,想走都不知道往哪儿走。难度大,耗时费力,收效甚微。
    ——国家尚未针对矿业“走出去”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此外,我们还没有为降低资源开发“走出去”风险,而建立长期海外风险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资金;没有出台勘查开发和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联系渠道多头,审批环节繁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商,争取使问题早日得到解决。国家鼓励矿山企业“走出去”,但是究竟能走多远,还要看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对时机的把握。